首页 > 人物/历史 > 正文

究竟是谁铡死了烈士刘胡兰?


1000 人阅读  日期:2009-01-12 21:30:12  作者/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北大教授阿忆近日在其博客中撰写了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博文,文章中称,大家耳熟能详的烈士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之下。文章一出,就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而阿忆的这篇博文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超过二十多万。

阿忆博客披露刘胡兰死在乡亲们的铡刀下

阿忆在文章中介绍说,当时因为要制作一档名为《翻阅日历》的节目,所以栏目组的记者就来到刘胡兰牺牲的村庄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调查和采访。

阿忆在文章中除了对刘胡兰的勇敢无畏表达了钦佩,也在文章中披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次采访最令人震惊的是,老人们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逼迫他们去铡刘胡兰,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事后,有的老乡精神失常。”但在后来关于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宣传资料中,却“完全剥除了这个事实”,大家读到的只是刘胡兰英勇不屈,慷慨就义,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等类似的细节了。

刘胡兰到底是怎么牺牲的呢?是否真的像阿忆博客中描述的那样死在乡亲们的铡刀之下呢?带着这些疑问,15日,新民网电话连线了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的张书记,希望对此事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

张书记告诉新民网:当时的敌人是阎锡山的国民党部队,当时一共有七名老乡遇害,刘胡兰是最后一个。“刘胡兰为了保护更多的乡亲们,她主动走到铡刀下,在敌人拿枪威胁的逼迫下,乡亲们才用铡刀铡死了刘胡兰。”张书记向新民网证实了阿忆博客中所披露的内容。张书记表示,这些细节都是听村里的目击者讲述的,而有几位目击的老人们现在尚健在。但关于其他的细节,自己也不是十分地清楚。(新民网 崔菁菁)

相关链接: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任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阿忆博客原文

这是老版《翻阅日历》元月12日视频,历史上的这一天,光绪皇帝4岁登基,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刘胡兰英勇就义,侦探小说女王克里斯蒂病逝。不过,俺们最重视的是,刘胡兰就义,于是派出摄制小分队,由记者杨小光带队,前往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采访刘胡兰家乡,所获颇丰。制作这期节目时,俺们紧急商量了一下,本着“真话可以暂时不说,但决不说假话”的一贯精神,决定哪些暂时不表,哪些予以播出,结果就是您在上面看到的那个视频链接。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近年坊间一直有种谣传,说刘胡兰被铡之前,吓得尿了裤子,甚至还编造了各种版本的笑话。这简直是无耻谰言,不知是何居心,传播这样的谣言于己于历史有什么好处。

据上了年纪的人说,刘胡兰生性倔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屈服,她是自己走向铡刀的,而且毫无犹豫。无论俺们是否支持半个世纪前的那场红色革命,事实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勇敢无畏总该得到钦佩,尤其是一个15岁的女孩子。这一点,俺们节目毫不犹豫地予以肯定,这是令人震撼的死。

杨小光采访还得知,刘胡兰不知为什么,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文水县也没什么补品,但她竟然身高1米70,是大个子,发育得很早,不像同龄人。这个信息固然是真,但像娱记的八卦,在节目时长很紧张的情况下,俺们决定不做播报。

另外,杨老弟特意就近年大家十分感兴趣的刘胡兰3段情感进行了大量调查,获得了真确的说法,俺们决定编辑采访所获影象,予以播出,避除变态谣言,传播正确的信息。

而这次采访最令人震惊的是,老人们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逼迫他们去铡刘胡兰,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事后,有的老乡精神失常,建国后,这些乡亲遭到各种各样的惩罚,只是在宣传刘胡兰时,完全剥除了这个事实。

俺们犹豫了好久,最后认为,这个事实一下子难以让观众接受,而且即使观众能接受,审片主任也够戗能让通过,于是决定忍痛缄默,以后慢慢再说。

4个月后,俺带着父母、太太、小妞妞,驱车从文水和云周西村掠过,独自在心里想着儿时这位顶天立地的女英雄,她死在铡刀下的时候,只有15岁……现在15岁的女孩子在做什么……一时感慨……

观点:人民需不需要知道历史真相?

编者注:下面摘编了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也可谓当前大众中一些观念的代表。编辑没有资格评判谁是谁非,但却想起了前苏联的另一位英雄:卓娅。这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然而,当苏联解体之后,一些对细节的刻意掩盖消失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卓娅并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特工人员,她当年被宣传机器大书特书的履历,存在无数的漏洞。这时,人们真的开始怀疑了,甚至连她的英雄事迹也开始受到怀疑。试问,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毫无疑问,手法粗糙的造神手段早已不再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还英雄本来面目,并不会妨碍她人性、信仰的光辉,当然,前提是,她必须是一个真英雄。

我们需要知道刘胡兰被害的历史真相

阿忆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了关于刘胡兰之死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逼迫他们去铡刘胡兰……”

阿忆的说法尚属一家之言,有待进一步证实和研究。我所感兴趣的是事件发生之后,网友们的态度。对于阿忆的观点,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而后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认为阿忆借故炒作,二是对阿忆指责甚至谩骂。

认为阿忆炒作的人说,无论是国民革命军铡死刘胡兰,还是乡亲们在国民革命军威逼下铡死刘胡兰,不都是敌对方铡死的吗,有什么值得拿出来再说事的呢?对于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

历史的真实与科学研究揭示物质的真理和规律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真实的,只能通过一步步探究,慢慢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实,可能只是细节上的出入或微小的偏差,但它毕竟不是真相。

2006年7月,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交战。黎巴嫩自由摄影师阿德南·哈吉拍摄以色列空袭的照片投往英国路透社,后者发现其照片有假。因为其中一张动用了计算机制图软件,添加了烟雾,增强了照片表达的轰炸效果。路透社不仅立即撤掉了这张被认定为造假的照片,而且在其资料库中删除了哈吉的所有投稿图片,并宣布将不再接受哈吉的作品。

按某些人的理解逻辑,路透社对哈吉的造假处理不免小题大做。因为,只是炮火的烟雾有浓有淡,反正不会改变以色列炮火轰炸黎巴嫩的事实。然而路透社认为,他们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实事求是或大题大做。至少这影响了该社新闻真实的声誉,是不可接受的。

对待历史的研究也一样。我们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细节的不同,尽可能还原那些被有意无意掩盖的真相,让历史更接近其本来的面目。(《北京青年报》 张田勘)

“刘胡兰牺牲真相”歪曲历史

1月12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文章,文中写道:“《翻阅日历》电视栏目组派出由记者杨小光带队的摄制小分队,前往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采访刘胡兰家乡。令人震惊的是,老人们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革命军铡死,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强迫他们去铡刘胡兰。”(1月19日《解放军报》)

60年前,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闻讯后,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其题词纪念:“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以说,刘胡兰这种临危不惧、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早已凝练成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拚搏、奋勇前进。

而如今,竟有所谓的教授打着研究的幌子,歪曲刘胡兰牺牲的真相。气愤之余实在不明白,刘胡兰不管牺牲在谁之手,但罪魁祸首都是国民党反动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几十年后不经任何考证便推出此类歪曲历史事实的研究报告,这到底是为达到何种目的?“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这只能说明某些人心灵上的虚无、卑微和无知。

正如网友所说,尊重历史,牢记英雄,并非制造一个图腾,也不是把历史凝固和僵化,而是为更好地面向未来。歪曲刘胡兰牺牲真相,只能再一次把我们的视点吸引到“什么是英雄的本质、谁是真正的英雄、如何去尊敬英雄”的大讨论中来,这也是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烈遗志所必须明晰的首要问题。

可以说,革命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其已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历史的符号,深深地刻入了历史的记忆,不可磨灭。然时下,一些人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却出现了错位甚至是恶搞,或信仰失重,或行为失规,或道德失范,或心理失衡,在精神极端空虚无聊之时,以歪曲、恶搞英雄形象为乐事、能事,什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一英雄壮举是事后推测出来的”、“潘冬子的父亲是‘地产大鳄’,其母亲的梦中情人是李咏”之类,这不但是在肆意摧残乃至打碎我们心中的精神雕像,也是在喧嚣和暴露其自身的丑陋。

英雄不容亵渎,历史不容歪曲。那些冠上专家学者头衔却打着所谓研究的旗号专营猎奇或炒作之伎俩者,很无耻,也很可悲。(解放网 陆志坚)


<<上一篇文章:群众和法官之间的距离
>>下一篇文章:董事不是花瓶 应尽勤勉义务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