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分述 > 正文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须给农民工留条退路


1132 人阅读  日期:2009-01-27 20:23:23  作者/来源:东方早报


钱:城乡收入差距难解

从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第一个字是“钱”。大家知道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为了农民的富裕,所以这当然离不开“钱”字。这几年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的情况下,财政方面对于农业的投入,数量正在逐步地增加。去年一年,中央财政对整个“三农”工作的投入,达到了5955亿元,差不多要占到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1%左右。但中国农村的人口仍然占着大多数,而对于这11%的比重比例是很低的。

这些年在推进强农惠农的政策,大家知道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措施。即便如此,去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全国平均每年是4708元。估计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所以,城镇和农村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很大的。

200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400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348亿,那个时候的差距是1:3.33,而从目前看,这个差距还在进一步的扩大。

大家知道前不久中央刚召开了专门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按照要求,在今后的12年之内,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如果12年翻一番,年均的增长率大约是6%。所以,从刚才说到的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来看,我个人的认为是到了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还不可能达到开始缩小的拐点。

粮:不能低于万亿斤

第二个字是“粮”。去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0570亿斤,在此之前历史上最高的是1998年,达到了10246亿斤。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看到,去年我们农产品[13.68 -0.94%]的进口量仍然是在迅速增加,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豆(资讯,行情)和油脂的增加。在目前的情况下,2008年全年进口的大豆数量可能在3600多万吨左右,折合我们的市斤计量大概是600亿斤以上。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实际上总体来看,10500多亿斤粮食,从总量看是够的,但是它的结构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在它的食品消费中,第一动物蛋白明显地增加了,就是肉禽蛋奶。第二个是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中国人油脂的消费水平增加了。而我们国家现在恰恰大豆的产量不够、油料的产量不够。所以,一方面粮食数量在增加,一般性的小麦、玉米、大米是够的,但是有两根软肋,就是大豆和油脂。

那么,是不是面临着粮食应该增产?但是有一个限制,我们的耕地是减少的。北京发出了18亿亩耕地的质疑以来,这半个月大家对于耕地的问题讨论非常激烈,这里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们国家到2007年底,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根据不同的地方,有的地方可以一年种两季或者是三季。所以,一块地种两次,一亩地变成了两亩地,按照这个计算,我们18.26亿亩的耕地,全年的播种面积是23亿亩左右。这23亿亩左右怎么分配,是根据需求来决定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粮食的生产不能低于1万亿斤,不然就难以满足需求。

地:农民工尚需立足之处

第三个字其实刚才已经讲到了,就是“地”。地的问题在中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粮食安全,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而且对于当前经济建设、农村稳定的关系都非常重要。但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也注意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关注,是越来越强了。

我们现在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家庭经营体制,但是大家发现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太小,所以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生产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一个农村家庭就是种六七亩地,这在国际上是确实缺乏竞争的,但是这个状况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你发展到现在只有那些地,发展到现在农村还有2亿人,所以这个规模是不可避免的。你即使把100人的地给了1人种,人均是一亩三分八,它的规模只有138亩,这拿到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仍然算不上什么规模,但是你要解决的是那99个人没有地了,你必须解决他的就业,于是这个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如果这个人外出打工了,他把自己的地转租给别人种,这样在农村的人土地经营规模可以适当的扩大。但是,规模的扩大,要和农民的转移相适应。只有农民转移走了,你去扩大规模,这个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如果这个人没有转移走,你非把他的地拿去搞经营,这就是土地兼并。这对于我们推进农村土地建设和小康建设必须避免。

所以,发展长期经营是一个长期目标,它的基本条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从农村大量地吸收走农业的劳动力,这样才可以使得农村的耕地逐步集中起来。如果农民没有自然地转移走,你要拿他的地,实际上就是土地兼并。所以,我们认为农村经营规模的发展,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自然发生的必然过程。如果你违背这个规律,实际上是要遭受惩罚的。

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工业城市发展并不稳定,大家都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媒体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叫做“返乡农民工”。为什么呢?因为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来,我们国家的外需减少了,出口产品大量减少,本来转移出来的农民工,他的企业不得不停工,他们不得不还乡,还乡之后如果没有地,那么他们到哪里生存呢?这就会从经济问题演变为民生问题。

但是,如果人为地强行促使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这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农民没有转移出来,你等于是夺了人家的生计。而且,还要考虑到我们现在城市中吸收的大量的农民工,他并没有真正地能够成为市里的人,所以你还不得不为外出的农民工留一条退路。一旦城市经济滑坡,他的岗位没有了,他至少可以退回去。如果退不回去,就像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过的情况一样,如果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在城市没有就业,在农村没有立足之地,一定会造成大量贫民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流民现象,这就是社会不稳定重大的因素。

所以,应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应当根据城镇化、工业化推进的情况,来逐步地发展中国的农业经营,但这一定要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能人为地强制。

人:要让农民在城里

第四个字是“人”。其实,这和地是联在一起的,农民是我们国家整个群体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所以讲人就离不开讲农民。现在地越来越少,农村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仅仅靠这点土地,农民是富不起来的。正是因为这样,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定要让农民顺利地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来,这样才可以减轻农村的土地压力,才可以让剩下的农民有更好的收入。

2亿的农民离开了家乡,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去年年底有2.24亿人离开了他的土地到城里就业,其中0.9亿还在本村镇,其中有1.34亿人到外乡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进了城了。2007年统计为城镇居民的有9.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较高,这次把农民工也统计在里面。因为你去查一下户籍,户籍上农业户口的是9.5亿人以上。但是,按照居住地来统计,人流走了半年以上没有在家住,他就不统计了。那么,农村还有7.3亿人,就是还有2.2亿农业户口的人不住在家里。所以,观察我们国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所以,你想一下2亿多人已经进城的,你要想把他变成市民,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包括农民工本身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你让他真正定居下来,要解决好四件事。

第一个是他有稳定的住宿,第二个他有相对稳定的就业,第三个他必须和当地城镇居民一样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第四个是他的子女和当地的居民一样享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权利。那么,这些需要多少的代价?他之所以变不成,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一个是思想认识问题,更大的还是我们的财力。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转变他们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是今后压力极大的问题。

前段时间网上很热地说过,我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宣布取消农村户口,宣布当地是统一的户口。但是如果你只是换了一个户口本,你说我把你变成跟城市人一样的户口了,但是你进城房子没有、工作没有、子女上学还要交费,这对于农村人有什么好处?所以,只有农民在城里扎了根,才可以把农村的根拔出来,农村的土地才可以流转集中。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要和城镇化并行不悖地向前进。

我听有些同志讲过,“三农”问题功夫在农,城市化、城镇化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这个对,但是不全对,因为中国9.5亿农村户口的人不可能都进城。但是,我们让农民都不进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只有这么多的地。

所以,我们一手要加强城市化、工业化,但是另一手要使那些留在农村的人生活得更好。

我们人口经济学家的测算,大概到2030年前后,是中国的人口高峰。我们的总人口大约在15亿左右。很多专家测算,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镇化有可能达到或者是接近70%,我觉得是达不到,就算是达到70%。15亿人70%人进城了,就是10.5亿。减掉5亿城里人,还有4.5亿的农村人口。

要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觉得我们必须意识到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中国能不能如期地全面实现小康,逐步地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


<<上一篇文章:港报建议内地最高层的前10万名官员大幅加薪 年薪200至400万
>>下一篇文章:大摩:若按美国统计办法计算 中国经济其实已零增长或负增长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