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分述 > 正文

确立“民”与“国”并重的经济共识


575 人阅读  日期:2008-07-18 11:17:46  作者/来源:戴志勇


先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主动带队进京,登门央行、银监会、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总部寻求援手。紧接着,中央决策层分赴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市密集调研:银根紧缩之下,各省宏观经济放缓,部分企业度日艰难,尤其民营中小企业大规模倒闭与歇业,已不是存优汰劣、产业升级所能概括。

中国经济征兆严峻,其错并不在必要的紧缩手段。各种价格持续上涨,通胀危险尚未解除,货币紧缩暂难急刹车。每到这种两难之际,昔日繁荣下被掩盖的老问题,就会极其尖锐地凸显出来:中央曾一再申述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民营企业,为何民营企业却屡屡在宏观调控中坍塌?

民企易死,“抗震”能力弱是最肤浅的解释。问题是,为什么?

人力、环境和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出口退税政策大幅调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幅高达21%,致使劳动密集型民企遭遇巨大盈利压力,这是原因之一。然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力涨价、汇率合理,在在着眼于中国经济长远前行,倘若民企仅仅死于以上各项,并不值得特别同情。

关键是,国有垄断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足够能量打开 “资金之门”,民企却稍有风吹草动就借贷无路。银根紧缩,成为压垮民营企业最后那根稻草。

民间未必缺钱,相当部分却只能以炒房团、炒煤团的形态四处“流窜”。由于地下钱庄风险巨大,导致交易费用高昂,资金成本远非大部分薄利民企所能承受。除了对金融改革大局毫无影响的少量参股,民间资本极难进入金融业。正规资金借贷市场的“权势准则”,加上金融业难以摧破的垄断,两面夹击,铸成了民企难以跨越的生死障碍。

致命之处更在于,准入的高门槛不仅存在于金融业。在文化娱乐、教育、电信、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高端服务业,严重的行政管制无处不在;钢铁、铝业、石油开采与冶炼等上游行业,几乎全为国有资本所垄断。

正因这样的产业布局,垄断国企在本轮通货膨胀中才先机占尽,利润节节看涨,而下游产业的民企,不仅无缘分享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反倒不得不承受上游的利润挤压,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国字号”压倒“民字号”的产业结构,恰好暗合国资委2006年底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借国有资本向 “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之机,所谓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七大行业、九个基础性和支柱产业,基本被划定为民企的禁区。

1949年以来通过超经济手段形成的“国字号”绝对垄断地位,正借“市场”的面纱掩护,换了一身行头,重出江湖。这种体制复归,正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最现实威胁,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 “阿喀琉斯之踵”。

上世纪八十年代放权让利、承包制,九十年代抓大放小,“国字号”的战线收缩,伴随的即是“民字号”的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在解决就业岗位、财税上缴与增加经济体竞争力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贡献,已无须多说。三十年改革开放,就是庶民重获经济权利的胜利,是民营经济充分实践经济自由的胜利。

从允许民营企业家入党,政治上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到私产保护入宪,根本大法保障民众财产权利;再到“非公三十六条”,执政党与政府相当清醒地肯定了这场伟大的胜利。然而眼下,这些胜利似乎正在沦为“纸上的谈资”。“国字号”在垄断领域获取的巨大利润,不仅不足以为傲,反证明我们对非公经济“一视同仁”的诸多承诺,正面临彻底落空的危险。

实际上,“国字号”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其获取强大的垄断利润,而在于它能放弃以利润为首要导向,以提供民企所难以提供的公共品为己任,为建设社会基础设施添砖加瓦。以此为方向,朝野还要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确认“民”与“国”并重的新共识。

银根紧缩带来经济下行风险,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契机。反垄断法实施在即,小额信贷试点浙江全省,应对得当,危机未始不是转机。


<<上一篇文章:律师法修改的亮点与缺憾
>>下一篇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