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调控难以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
994 人阅读 日期:2008-08-11 08:48:19 作者/来源:叶檀
本轮宏观调控让我们看到两种相反的现象:一是银行的信贷遭到抑制,使企业匮乏资金;二是民间信贷游弋于灰色生存地带,资金浪费与高利贷现象并存。这既证明宝贵的资金没有得到妥善利用;也说明目前过于僵硬的行政化调控手段,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
看起来可笑,却是事实——由于人为的堵截,民间上万亿的资金无处可去,企业却在以高利贷求生存。有关部门对信贷的人为抑制有双重意图,一为摧抑通胀,二为加快结构调整。但我们看到的是相反的结果,通胀风险时隐时现,对于通胀原因学界各执一词,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也难以立竿见影。
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铁产能膨胀速度惊人,粗钢产量是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产量超过第二到第八的总和,已占全球总产量的36.4%。而近年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价格成倍上涨,我国作为出口大户与购买大户,在钢铁与铁矿石上均无定价权。政府不得不着力调控,但可惜收效甚微,倒下一个铁本,有无数钢企填补产能空缺。
奥妙何在?国有大企业承担做大做强的任务,产量不可能下降,小企业为求生存,更要拼死一战,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也在暗中推波助澜。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大小国企在各级政府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面对非理性的情况,有关方面的对策是用行政手段并购重组、关停并转,试图培育国有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抗衡。但今年铁矿石谈判的失败,说明我国的大钢企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十分疲弱。虽然他们得到源源不断的政策支持,但这些支持显然不足以使他们成为国际强势企业。实际上,由于钢企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的信贷具有政府隐性担保性质,对于利率等并不敏感,企业信奉的原则是,只要活着,就是胜利。他们活下来了,中国钢铁行业却谈不上成功。
钢铁行业的问题并不限于钢铁行业,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已处于十字路口,是到采取措施改变局面的时候了。但目前的难题恰恰在于,一方面粗放型、高耗能的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政府一刀切式的调控,又导致制造企业大量倒闭——调控政策左右为难,是因为调控政策完全不敷所用。
我们应该达成如下共识,行政式的调控让我们更接近计划经济,而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以美联储为蓝本的货币调控政策并不天然具备市场色彩,反而在窗口指导下充满了行政干预的气息。前几轮的行政调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民营经济规模不大、外汇储备不多,如今复杂的形势已使信贷调控对基础货币发行失去影响力。试图通过信贷减少货币发行量,根本不现实。我们还应该达成如下共识,通胀不仅是货币发行过多,更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效率难以追赶货币的发行量,使单位货币对应的财富减少。因此,抗击通胀的最好办法是提高企业效率,使能够战胜成本上涨、能够创新的企业获得发展的机会。靠信贷紧缩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惟一办法只能是让金融市场挑选出有赢利能力、能够承受高利率的企业。
越来越强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严重的国际资本威胁,可能使我们回到一条乞灵于行政力量的老路,以行政指令式的并购重组尽快地做大做强,以取消竞争的办法让资源不断输送给特定的权贵企业,以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如果这些手段有用,中国钢铁何至于大而受欺。
内有长期计划经济的基因,外受国际竞争的压力,可能借着做大做强、国计民生种种名义,集全国资源办计划式样板企业之类的倾向,正在悄悄潜回中国经济体。这是与通胀同样可怕的风险。
<<上一篇文章:企业海外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实录
>>下一篇文章: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费用项目有关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