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评论 > 正文

愿领导人访谈不再“出口转内销”


743 人阅读  日期:2008-10-26 08:22:08  作者/来源:特约评论员 熊培云


9月30日上午,总理温家宝接受了美国《科学》杂志专访,又一次让国内媒体羡煞。令人羡慕的除了温家宝的政府首脑身份,还在于温家宝与《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的对话姿态——采访中,既有如果没有从政,“可能会成为一位很好的科学家”这样的个性表白;他还特别提到了,要求访问者与被访问者能够“倾心交谈”,“讨论问题”。

平等交流、开诚布公是对话的常态与基础。那种只有“说话者”与“听话者”的采访,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现观念上的碰撞,即使发表出来也不过是“听话记录”。

温家宝与艾伯茨的对话之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话鲜见政治说教,多的只是温家宝对政治运行的描述和对执政者责任与本分的省思。访谈结尾,温家宝谈到 “多一点科学语言,少一点外交辞令,这个世界可能会更加美好”,显然,这一句式同样适用于今日中国社会对相关政治新闻的无限期许:如果能多一些双向交流,少一些单向宣传;多一些生活语言,少一些政治辞令,曾经让许多人敬而远之的政治也会变得赏心悦目。

为什么本土媒体看不到类似鲜活且高规格的访谈?为什么与温总理平等“对话”需要“出口转内销”?显然,这和本土媒体政治未能充分发育不无关系。

近年来,中央高层日益重视国际舆论格局中的 “西强我弱”,并谋求改变。但首先需要认清的是,造成媒体“西强我弱”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媒体赖以生长的环境,在于一些官员对政治与舆论关系认识尚有不足。最简单事实莫过于,直至今日,不少政府官员对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的判断,仍受累于报章杂志上的字号与照片之大小、位置之高低及其参与的政治活动是否被置于头条等形式主义。

谈到本土媒体与高级官员对话的平等性问题,至少在许多媒体从业者及管理者看来,仍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媒体或能在市场中大显身手、威风八面,一旦面对官员,则往往摆脱不了行政序列。在没有必要权利保障的前提下,所谓平等对话的关系因此不得不让位于上下级之间的 “命令-服从”之关系。也是这个原因,一些本可以增进社会凝聚力与政治动员力的政治新闻被各种 “宣传逻辑”修饰得毫无趣味,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翻开历史,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媒体都有过 “某强我弱”的时期。据说,曾经纵横欧陆的拿破仑有一个习惯,就是看报纸从不看法国自己的。他的理由是:“我国报纸上登的东西,全是按我的旨意写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时的法国,媒体不过是拿破仑政府的“啦啦队”。而拿破仑本人也笃信 “三张敌对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全然不知反对派只是意见市场上可能扶正对手行为的一种声音。

既然大家都说 “政治是平衡的艺术”,那么,讲政治首先还得讲观点的平衡,还得保障人们有条件在大众媒体上说出自己的“真话”,说出符合自己人性的话。如果只有自上而下的旨意、说教,而没有平等的对话,媒体就会失去其特有的交流功能。而为人津津乐道的大众传播也会矮化为“(对)大众宣传”,继而让位于“大人物宣传”。

应该说,今日中国正在走向开放,相较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亦有较大发展,然而不可否认,公众难以从公开发行的报章杂志上充分了解政治运行及社会心理之真实状况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恐怕这也是现在一些领导人强调自己喜欢通过网络了解民意的重要原因。如果媒体不能成为承载平等对话的平台,不能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换一种方式讲政治,其结果必然是,不仅言说者难有轻松言说的机会,而且所有受众,从市井平民到政治领袖,都可能会失去从中听到真话的机会。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