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框架细节前瞻
1796 人阅读 日期:2009-01-26 09:29:50 作者/来源:邱震海博士 凤凰卫视评论员
现实地看,未来三年内两岸要完成民族认同、政治实体和主权三者之间的集成,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比较现实的可能性是,两岸在未来三年里完成一份由双方最高当局所倡导的和平协议,其中对政治实体和主权等敏感问题均予以模糊化的处理,但凸现双方在民族和中国身份方面的认同,以及共同承诺不分裂双方所共同拥有的中国。这是双方共同的底线和交互基础,也是保证马英九卸任后两岸政治关系不可逆转的基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两岸可就国家统一前的特殊阶段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两岸未来政治关系如何探索,成为两岸间热议的话题。两岸间过去以经贸交互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两岸探索政治框架和政治集成的进程,似乎随着零九年元月的到来,已经悄悄展开。
和平协议时不我待
由两岸官方倡导的和平协定已经时不我待;而且从更大的框架上看,和平协议不仅要解决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问题,而且更须为两岸未来较长时间的交互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性保证。无论是台湾国际空间还是和平协议,若没有双方均认可的政治框架为基础和前提,不啻将成为「摸着石头过河」而充满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也将使双方在模糊探索的过程中充满猜疑。因此,从现在开始,两岸的有识之士就应当开始探索,未来的两岸政治交互是否可能导致出现一个乃至数个可能的架构,以及在到达这一架构之前的一条乃至数条必要或可能的途径。这也就是所谓的两岸政治交互「路线图」。
有了关于「路线图」的概念,两岸未来在包括台湾国际空间在内的一系列议题上的交互,才能遵循其内在的逻辑而不致陷入「盲人摸象」的状态。
但两岸的政治关系如何探索?从「胡六点」发表后几周的情况来看,似乎存在「一个政治关系,各种不同解读」的情况。所谓各种不同解读,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背景、立场和底线。
政治框架各自不同
有一种观点认为,「胡六点」强调的依然是「一个中国」,给马英九过去的模糊战术划定了一条底线,而且「胡六点」的精髓是「一国两制」,即便这个「一国两制」较港澳模式要宽泛许多;另一种解读则认为,探索两岸政治关系,不可回避两岸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一个民族、两个政治实体和一个主权;第三种观点则处于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既没有将两岸政治关系狭隘理解成「一国两制」,但同时也对一个主权下的两个政治实体如何相处抱有疑虑。
这些问题都是两岸在探索政治关系时必然而且不可长期回避的问题。因此,早一点将双方的异同点摊在桌上,引起两岸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讨论,将较回避或遮掩要好得多。现在是到了关心这一问题的人们来共同思考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两岸学者应该而且也可以在探索上先行一步,以各种方式进行脑力激荡和试温,力图为两岸在未来三年建立一个较为合理、使二零一二年五月后两岸关系不可逆转的政治框架。
和平协议:触及哪些问题?
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两岸之间面临极其复杂而不断演变的政治、经济和心理态势,绝非理论架构和沙盘推演来得那么容易。因此,现实地看,未来三年内两岸要完成民族认同、政治实体和主权三者之间的集成,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比较现实的可能性是,两岸在未来三年里完成一份由双方最高当局所倡导的和平协议,其中对政治实体和主权等敏感问题均予以模糊化的处理,但凸现双方在民族和中国身份方面的认同,以及共同承诺不分裂双方所共同拥有的中国。这是双方共同的底线和交互基础,也是保证马英九卸任后两岸政治关系不可逆转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双方可就互相尊重、共同发展、建立军事互信等问题做出相应承诺,甚至有需要时也可规定协议适用的范围。换言之,在这份和平协议中,双方既回避和搁置一些敏感问题,如政治实体和主权,同时凸现双方在政治议题方面可以推进的部分;但最重要的是,这份协议必须体现两点:一、大陆方面所关心的中国永不分裂的趋势;二、台湾方面所关心的两岸平等乃至对等的基本态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