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评论 > 正文

邱震海:十字路口须防止共识分裂 三论“十八大”后的中国发展方向


1718 人阅读  日期:2012-12-01 10:45:12  作者/来源:邱震海


中共“十八大”刚结束,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就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根据中国官媒报道,此次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会后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改革仍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李克强表示,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李克强甚至还谈到,改革的切入口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下一步改革最佳切入点在哪里?

“十八大”闭幕后,中国官方舆论在下一步改革探索的问题上,似乎比之前稍稍开放了一些。随着年底临近,各种有关改革的论坛陆续登台,12月的北京可能将成为一个议论改革的热闹舞台。

但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到底如何展开?其切入点究竟在哪里?中国积重难返的改革结构性难题究竟如何破解?下一步的中国改革究竟是“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还是釜底抽薪,冲拳出击?下一步改革的究竟如何平衡与社会矛盾的关系?如何做到舒缓矛盾并逐步解决深层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在中国过去若干年的改革历程上,历来都是知易行难,众说纷纭。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实际上陷入停滞状态,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各阶层均自认为弱势群体,社会情绪迅速逆转,民间底层甚至酝酿着一股骚动的情绪。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从来没有过的危险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人人都对现状感到不满,但真正改革的举措又很难得到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真心拥护,形势就变得十分复杂和诡谲。

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很多方面都已被严重撕裂成两半或多半。从粗浅的层面分析,今天的中国既有贫富的分化、东西部的分化,也有国企和民企的分化以及官民的分化。但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今日中国已被严重撕裂成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分化。这也正是“哑铃型”社会结构(中产阶级薄弱、贫富群体庞大)形成的最重要的背景。

即便就房地产市场而言,今天的中国也已被严重撕裂成两半,一是有房一族,二是无房一族。有房一族自然希望房价大升,而无房一族则自然希望房价大跌。有房一族大都为中产阶级,属于社会中坚力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轻易不抗争,但一旦抗争就必然酿成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无房一族则大都为底层人士,虽无权无势,但却拥有巨大的骚乱能量。两者都是今天的中国当权者所不能得罪的群体。

因此,今天的中国房地产从经济学原理来说无疑是荒诞的,但这个荒诞的现实却已成了今天中国的政治。既然是政治,那么对今天中国房地产的改革就只能遵循政治的思维,而不能遵循单纯经济学的思维。

利益格局破解:改革终极障碍

这是今天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最大的荒诞。就单纯某一方面的原理来说,中国的改革切入点有很多,收入分配机制改革、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保障、房地产市场改革、进一步拉动内需和推进城镇化建设。

所有这些改革举措背后的考量可以有很多。比如收入分配机制失衡是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其最直接的层面涉及到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这部分人群长期游离于改革红利之外,在收入分配机制失衡的情况下属于最为失落,也是最具骚乱能力的一个群体。适度安抚这部分人群,对于舒缓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当有一定作用。

如前所述,房地产市场是今天中国最为荒诞的现象之一,在调控之余进一步加强改革力度,理论上也当有益处。而从中国未来八到十年的发展前景来看,如何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继续拉动内需,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使中国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形成和壮大中产阶级并逐步切入改革难题,也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想法。

但所有这些切入点及其背后的考虑,到最后都离不开一个终极障碍,即当今中国的利益格局及其政商结合背景。英国广播公司不久前拍摄了一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其中一句话听似平常,但发聋振聩:“今天的中国,谁站在权力一边,谁就拥有财富。”

因此,均衡发展、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等口号谁都会喊,但一到实处便告落空,其根本原因在于,面对早已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谁只要敢于痛下决心,谁就等于为自己的仕途铺上一条通往“滑铁卢”的捷径。

不推高期待值,不拖延路径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改革“小打小闹”容易,但真正下刀动手术则依然难上加难。即便如增加低收入人群收入等权宜之计的改革举措,进展到最后也还是会遇到利益格局的破解问题。所谓“功夫在戏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最后成功的关键,当在于收入分配机制以外的领域。

但这样说并不等于未来的改革必将一事无成。相反,从较易操作的层面切入,但对于利益格局的“硬骨头”及其破解,必须有一个周密的考虑和全盘的部署。

未来一段时间里,各种改革的建议或路径设计都可能出台,从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到城镇化建设,从国企改革到土地、税务改革,虽可能不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但只要在操作上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还是有可能逐步接近利益格局破解的大目标。至于政府退出市场、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的改革,从上述改革开启之时,就应有所设计和试验,一旦上述改革基本就绪即可推开。

开启上述改革之门时,须要注意的是,既不无限推高对改革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值,尤其是对一步到位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期待,但也不以此为由拖延事务性改革(如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国企改革等)以外的利益格局改革的进程。

这须要“十八大”后的新领导层在推进改革方面,既给人信心,同时也让人看出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路径安排。不然,一段时间后,当改革的期待值被唤醒、拉高之后,失望的情绪也将很快降临。届时,中国社会情绪可能将再一次面临逆转。

研究改革规律,避免左右之争

在中国改革走出“深水区”的关键时刻,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左右之争很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依然须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过去几年,由于改革进程的停滞和社会矛盾激化,中国改革实际上面临十字路口的多难抉择。由于改革方向不明,勇气不足,改革继续前行势必面临风险,因此出现了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无论是所谓“重庆模式”还是北京思想界的左右之争,都无不折射了这一点。

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和宽容中伴有理性和思辨,从而既保证人们的思想自由,同时又确保人们在拥有思想自由的同时,也拥有相当程度的理性和思辨能力,最后展现的是高度自由与高度理性结合的现代文明社会。而茫然的思想状况,则是多元背后的混乱,继而无从获得理性与思辨的矫正。这显然十分危险,而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这样的危险之中。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左右之争,表面上看似乎热闹,其实却充满了肤浅,或至少只是在问题的表层打转,而绕过了问题的真正核心。

中国社会过去几年的左右之争,共识分裂,其实源于对中国改革和转型的深层规律缺乏扎实的研究。

邓小平早年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既有其探索改革的特质,也有其面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无奈和谨慎。但在改革开启34年,市场经济实施整整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若仍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准则,那就必将酿成重大的偏差,因为改革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及其激化已不允许人们以瞎子摸象般的方式推进改革,而必然要求人们对已实施20年的市场经济及其深层规律有足够的研究和把握。

“十八大”后新领导层能否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把握,将直接决定未来的中国能否避免十字路口共识分裂的局面。
作者是香港的时政评论员

邓小平早年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既有其探索改革的特质,也有其面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无奈和谨慎。但在改革开启34年,市场经济实施整整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若仍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准则,那就必将酿成重大的偏差……

相关链接: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