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指导 > 正文

瞒着父母登记结婚 婚房归谁?


1153 人阅读  日期:2009-09-20 19:16:06  作者/来源:法院报


案 情

2006年8月,刘先生与陈女士在双方父母均不知情的情况下登记结婚。同年9月,刘先生的父母为其购买婚房一套,登记在刘先生名下。同年11月,刘先生的父母才知其子已偷偷登记结婚。婚后不久,陈女士提出将该房屋登记为二人共有,遭刘先生拒绝。陈女士遂诉至法院要求确认自己为该房屋的共有权人。

裁 决

法院认为,该房应属于被告一人所有,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 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由此可见,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适用《解释二》中第二十二条“结婚后”这个概念。

如果“结婚后”的含义为结婚登记以后,而不以父母是否知道为要件,显然此案诉争房屋应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如果“结婚后”是指父母明知子女登记结婚后,那么诉争房屋应归男方所有。

两种理解哪种更符合《解释二》的本意呢?笔者认为,按照逻辑解释的方法,“结婚后”应以父母已知子女结婚为要件。理由是《解释二》第二十二条“但书”的规定。从“但书”的内容可以看出,房子给谁的决定权最终在于出资购房的父母。出资购房的父母完全可以不受“结婚前”“结婚后”的限制,决定将房子给谁。即使是子女结婚后,父母出资买房,仍有权“明确表示赠与一方”。如此理解《解释二》,完全符合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合同法原则。如果将“结婚后”界定为不以父母明知为要件,这等于剥夺了出资购房的父母行使“但书”条款所赋予的权利。这显然不符合逻辑规则,不是《解释二》的本意,也违背了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原则。

在该案中,刘先生与陈女士虽登记结婚在先,但刘先生的父母为其买房时并不知道其已结婚,因此认定刘先生父母的购房行为发生在“婚前”而非“婚后”是正确的。

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根据此规定,法院判决该房屋属于刘先生个人所有也是正确的。

此案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裁判个案解释法律和解释司法解释的时候,必须遵循遵守上位法,必须遵循遵守逻辑规则。这样才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实现司法的正义。

(潘 强  李 游 林 晶) 

链 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相关链接: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